今天的新闻 最新消息毛焰的肖像画尚未完成的答案犹如一幅未完待续的历史篇章
《毛焰的肖像画尚未完成的答案》:探索历史与现代的交响篇章
在当代艺术与古典主义之间摇摆,毛焰以一幅未完待续的历史篇章展现了他对肖像画技巧无限追求。松美术馆今年推出了年度重磅个展“毛焰”,展示了他的艺术探索与变化并存的螺旋式结构。
回顾毛焰早年的作品,如《记忆的舞蹈,亦或黑玫瑰》,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初负有盛名的肖像画形象——神经质、忧郁的人物肢体微微扭曲又尖锐。这些作品曾被认为是受席勒和弗洛伊德影响的一面,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抹除一切彰显肖像身份意义的服装、场景,用更近的面部景别和精湛绘画语言,捕捉对象转瞬即逝的情绪。
进入千禧年前后,中国艺术圈掀起波谱化与中国符号风潮时,毛焰选择把自己置身于主流艺术之外。他关起门来用十多年的时间画了同一个白人男子——卢森堡人托马斯·路德维德。这不仅让他的肖像脱离了叙事性,也使他得以完成从主题性画家向语言性画家的转变。在托马斯系列中,他笔触痕迹不再有早期尖锐,而是趋于平滑、模糊而无痕迹,使得人物形象成为一种图示或符号。
此次观展,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如何体验及把握绘画的时间性。策展通过十三个小节细致展示了画家切片式探索过程,让今天的观众了解毛焰作为一名极其重要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家的踯躺徘徊,以及不断尝试研究方向综合历程。
最后,在松美术馆,“毛焵”的近年作品如《镜女》、《小戴》、《小师太》等,比起广为人知“托马斯”系列工作,更令人无从辨识名字以外任何信息。这些肖像是某种“主体与客体与想象之间互动关系”。这样的写意方式,不再致力于让人分辨到底是在创作物象还是在抒发情感,而是恰恰在一个模糊朦胧直觉中,让意会难以言传神圣审美感受和无法定位的情感指向。这正是策展所希望呈现的一幅未完待续答案——关于如何理解当代视觉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一种慨叹也是对自身的一个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