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当今艺术拍卖存在的问题探究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拍卖在中国市场上如同一股强大的潮流,迅速发展壮大。从各地画廊到艺术品拍卖,都纷纷涌现,一时间成为了社会的焦点。知名的拍卖公司,如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其单季成交额不仅远超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还曾经创下了数十亿元甚至更高的记录。但是,这场以商品经济为背景的艺术市场,却并非完美无瑕。在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包括:赝品泛滥、假拍屡见、中标不付、抬轿作弊、过分包装以及拍卖频率过高等。
首先,赝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一些人为了获取暴利,不惜伪造作品,将其投放至市场,以名家作品掩饰真相。这一点尤其明显,在书画领域,只要是名家的作品几乎都有可能出现赝品。而且,有些专业的人士专门仿傅抱石至张大千,再到齐白石等巨匠,甚至还有人模仿高剑父和关山月。此外,一些拍卖行对此视而不见,让大量赝品在拍卖会上被公开出让,并引发了许多诉讼案件。
其次,假拍事件也时有发生。一方面有些买家为了树立自己形象,与某些销售方秘密合作,在竞价过程中进行虚构交易;另一方面,有些年轻画家的作品价格竟然与老辈画家不相上下,使得这些买入者产生误解。此类情况使得真伪判定变得更加复杂。
再者,有一些买家参与竞价后拒绝支付款项,这给其他买家和销售方造成了损失。例如,《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幅齐白石之作,即便在4.25亿人民币的天价中被成功竞购,但最终没有收到款项或物资。这类事件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此外,还存在抬轿作弊的情况。不少销售方与潜在购买方秘密沟通,将某些商品定价策略向前推进,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同时增加风险,并影响消费者的权益。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一系列缺乏所需人才和资源的问题。鉴定的难度极大,而经验丰富的鉴定人员短缺,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他们可能具备财力但缺乏鉴赏能力,或许拥有眼光却无法投身其中,这导致整个市场上的活跃度不足,从而促使盲目竞购行为频发。
然而,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因为我国艺术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随着《拍卖法》的制定实施,我国艺术市场必将走向成熟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