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的肖像画尚未完成的答案人体文化之谜
《毛焰:未完成的肖像》——人体文化探索
在当代艺术与古典主义之间,毛焰以其浓郁的古典主义情节坚守于古典绘画的肖像题材。他的作品仿佛呼应着更多课题,展现了他如何体验并把握绘画的时间性。
毛焰最初负有盛名的肖像画形象,在记忆里是神经质、忧郁的,如《记忆的舞蹈,亦或黑玫瑰》中的人物肢体微微扭曲又尖锐。随后的1997年,他创作了一批友人像,其中为诗人韩东画像的《我的诗人》,成就了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的一段佳话。
至此,艺术家已经开始抹除一切彰显肖像身份意义的服装、场景,用更近的面部景别和精湛的绘画语言,捕捉对象转瞬即逝的情绪。这一时期的人物像虽仍保留了传统肖像记录历史功能,但毛焰并没有过多驻足。相反,他持续探索使得他的肖像是逐步走向“丢勒和伦勃朗以来,肖像是反题”。
千禧年前后,当中国艺术圈掀起波谱化与中国符号风潮时,毛焰选择置身于主流之外,将自己关起门来用十多年的时间画同一个白人男子——卢森堡人的托马斯·路德维德。在这个过程中,他得以完成从主题性画家向语言性画家的转变。
托马斯系列让毛焰笔触痕迹不再有早期尖锐,而趋于平滑、模糊而无痕迹。他在这系列中至关重要的是模糊性的达到顶峰:人像仅有头胸,那些混沌灰色近乎透明,使无法追寻那名男子社会身份。在语言精湛化、简练化过程中,这些视角都需要联系更早作品才容易察觉。
通过策展,我们了解到了毛焰作为一位极其重要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家的踯躏徘徊,以及不断尝试研究方向综合历程。如果艺术史不只进步观下的,不再归属于线性时间下的图形更替,更应关注艺者的搭建方法。松美术馆呈现年度重磅个展“毛焰”,展示了他尚未完成答案,让我们再次惊叹于他的作品。
展览:《毛焰》
展期:2023.9.23-12.20
地点:松美术馆